大嘴巴的鹈鹕

卷羽鹈鹕 (Pelecanus crispus) 是一种在 IUCN 红色名录里定为易危的鸟类. 根据《中国鸟类野外手册》, 卷羽鹈鹕属于鹈形目鹈鹕科, 是我国分布的三种鹈鹕中的一种, 而全球一共有八种鹈鹕. 卷羽鹈鹕是一种巨大的水鸟, 体长在160厘米到180厘米, 也就是说, 它踮起脚尖, 把脑袋伸向天空, 足足有一个成年人那么高呢. 然而, 若你看到了卷羽鹈鹕, 不会觉得它真的有人大小, 那是因为, 鸟类的体长是计算嘴长在内的, 而单单卷羽鹈鹕的嘴就要有40厘米左右. 卷羽鹈鹕是一种大鸟还体现在它的翅膀的长度, 张开两个翅膀, 两个翅膀的尖端距离有三米左右, 这个距离远远超过了姚明的身高. 卷羽鹈鹕要这么大的翅膀是要能够载着十几公斤的身体在天空翱翔. 卷羽鹈鹕通体是无白色的羽毛, 只有嘴和脚蹼是黑色. 卷羽鹈鹕头上有少量的弯曲的羽毛聚集成冠, 所以卷羽鹈鹕被以"卷羽"命名.

鹈鹕最有特色的地方要算它的嘴了, 这张嘴是为吃鱼而准备的. 卷羽鹈鹕主要以一些鲤鱼, 鲈鱼, 梭鱼等鱼为食; 这些鱼的大小是和卷羽鹈鹕将近半米长的嘴是相匹配的. 卷羽鹈鹕上嘴是黑色的, 而下嘴则有着橙色的皮囊, 皮囊有着很大伸缩性, 能够装下一只小兔子呢. 鹈鹕的嘴巴是进化的证据, 最早的鹈鹕的标本发现于法国的吕贝隆山区, 是生活于渐新世的鹈鹕, 距今有约三千万年的时间. 古老的鹈鹕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嘴, 和现今的鹈鹕的嘴近似, 化石说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鹈鹕的嘴一直是类似于今天的嘴这样的. 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的一个特征, 一定是有着其意义, 一个可能性是, 那个时候鹈鹕所吃的鱼的大小和今天的鹈鹕所吃的鱼的大小是类似的. 卷羽鹈鹕捕鱼的时候会在水面上缓慢平静地游动, 然后突然把大嘴伸向水里, 从水中把鱼和水都用自己的皮囊舀出来. 然后, 卷羽鹈鹕会收缩皮囊, 把水从嘴缝中挤出来, 只留下鱼在皮囊中. 卷羽鹈鹕可以捕捉大鱼也可以捕捉小鱼, 但是他们会优先选择比较大的鱼来捕食, 大嘴巴就像是人们捉鱼的兜网一样, 把鱼捉出来. 卷羽鹈鹕的嘴尖有个弯曲的勾, 弯曲有力的勾十分利于抓住光滑的鱼. 卷羽鹈鹕一般是一只单独觅食, 或者组成两三只一起的小群一起觅食, 两三只卷羽鹈鹕一起觅食的时候还会相互配合把小鱼群赶到浅水区再捕捉. 卷羽鹈鹕把自己的皮囊当作一个存放鱼的袋子, 捉到鱼放在嘴里, 还能继续捉鱼. 在繁殖期的时候, 卷羽鹈鹕会在水中捉许多鱼放在自己嘴里的皮囊中, 然后带回到巢里喂小鹈鹕吃. 当然, 嘴大了, 装得鱼可以很多, 但也有不方便的地方, 比如说捕捉有很多鱼的卷羽鹈鹕想要把鱼送回巢里, 但是鱼多的合不上嘴, 如果有别的鸥鸟看到了满载而归的卷羽鹈鹕, 就会跟着它飞, 时刻准备从卷羽鹈鹕满当当的皮囊中偷鱼出来吃.

Dalmatian Pelican

根据2006年湿地国际的评估, 卷羽鹈鹕的全球种群估计只有一万多只, 其中有五千只左右在黑海地中海沿岸, 六千到九千只在南亚和东南亚, 只有约50只在东亚地区主要是中国. 在中国的卷羽鹈鹕会在蒙古西部繁殖, 在迁徙季节会从蒙古西部地区迁徙到中国的渤海湾, 然后沿着山东和浙江沿海迁徙, 一直迁徙到中国东南部海边越冬. 在长江中下游流域也有一定数量的卷羽鹈鹕的记录. 卷羽鹈鹕主要栖息在内陆的淡水湖泊, 也会选择在沿海的一些泻湖觅食. 根据对白鹈鹕 (Pelecanus onocrotalus) 的研究, 可以推测卷羽鹈鹕在迁徙的季节也可能以每天99公里到164公里的速度进行迁徙, 而在卷羽鹈鹕的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的距离在4500公里之间, 所以卷羽鹈鹕会花大约六个星期从越冬地到达繁殖地. 卷羽鹈鹕主要在远离陆地的漂浮或者固定的岛上的水草上筑巢, 这样就能避免哺乳动物的攻击, 它们的巢有1米高有0.5到1.5米的直径, 主要是芦苇, 草茎和树枝搭建的.

卷羽鹈鹕在这么广大的范围内迁徙, 想要真的弄清他们在中国的数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然而, 在中国沿海地区有一群热爱鸟类的志愿者们, 齐心协力坚持去观测迁徙水鸟的数量, 使得我们对卷羽鹈鹕和众多其他的迁徙水鸟的迁徙情况有了更多的了解. "中国沿海水鸟同步调查项目"就是这个持续了12年的志愿者调查计划的名称. 这个调查计划由卷羽鹈鹕而起, 逐渐覆盖了众多的迁徙鸟类. 在2005年3月21日, 福建厦门的观鸟爱好者在厦门大学上空看到了14只卷羽鹈鹕. 而就在前一天, 广东海丰的14只卷羽鹈鹕消失了. 人们推测这14只卷羽鹈鹕是同一群. 观鸟爱好者们在网上讨论, 如果能够在同一天同时在多地调查鸟类, 就能弄清楚同一时段迁徙鸟类的情况, 而第一次的调查时间就定在了2005年9月18日. 卷羽鹈鹕就是足够有特色, 可以引起众多爱鸟人一起合作做一件足够长足够有影响力的事情.

人们关注着卷羽鹈鹕, 然而中国的卷羽鹈鹕种群却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上文提到, 中国的卷羽鹈鹕据估计只有50只左右, 在2011年, 温州记录到66只之多, 2012年也记录到62只, 然而2013年因为当地开展的围海造地工程的影响, 2013年仅仅记录到了8只. 2015年3月, 江苏盐城的鸟类爱好者发现了68只卷羽鹈鹕, 也许是离开温州的那群卷羽鹈鹕. 在中国卷羽鹈鹕数量减少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在卷羽鹈鹕的繁殖地的蒙古牧民迷信卷羽鹈鹕的嘴制作的马刷有很好的清洁作用, 一度大量捕杀卷羽鹈鹕, 这是近三四十年来卷羽鹈鹕的数量逐年下降的直接原因. 而当地牧民过渡放牧造成的栖息地破坏也是造成卷羽鹈鹕数量下降的原因. 对于远途迁徙的鸟类而言, 不同的栖息地环境对其不同时期的生存有着特殊的意义, 当迁徙鸟类的繁殖地或者越冬地遭到破坏, 他们的繁殖和越冬将会受到巨大影响, 而如果中途停歇地受到破坏, 则他们可能会在迁徙途中遭受到困难甚至死亡的威胁. 卷羽鹈鹕在繁殖地受到了捕杀的威胁, 在越冬地和中途停歇地则面临了湿地的质量下降和消失, 卷羽鹈鹕到达的每一个地方都不友好, 数量逐年下降. 尽管卷羽鹈鹕整体的 IUCN 红色名录评级是近危, 他们的东部种群的评级则是极危. 偌大的中国只剩下几十只自由飞翔的卷羽鹈鹕, 十四亿的中国人, 又能有几个人看到过它们?

2017年2月底, 厦门的观鸟爱好者们发现了几只卷羽鹈鹕, 消息迅速传遍了中国的观鸟爱好者们, 每个听说消息的人们都很兴奋地谈论着卷羽鹈鹕.

(图片直接引用自网上)

参考文献

  • Louchart, A., Tourment, N. & Carrier, J. The earliest known pelican reveals 30 million years of evolutionary stasis in beak morphology. Journal of Ornithology 152, 15–20 (2011).
  • Shi, H. Q., Liu, N. F., Cao, L. & Barter, M. A. Status of the East Asian population of the Dalmatian Pelican Pelecanus crispus: the need for urgent conservation action. Bird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18, 181–193 (2008).
  • Izhaki, I., Shmueli, M., Arad, Z., Steinberg, Y. & Crivelli, A. Satellite Tracking of Migratory and Ranging Behavior of Immature Great White Pelicans. Waterbirds 25, 295–304 (2002).
  • EAA flyway
  • Wikipedia
  • IUCN Red List
  • blog
By @Wolfson Liu in
Tags : #bird,